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

【商業週刊】一群門外漢 揭開政府治惡水真相

(攝影 / 日冕@馬武窟溪出海口)
商周1482期報導(2016/04/06)

獨家!全台首份野溪「健檢」18個月實錄
一群門外漢  揭開政府治惡水真相
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KWebArticle.aspx?id=61280

【公視│我們的島】2016/04/18野溪整型記



採訪/撰稿 葉明蘭
攝影/剪輯 葉鎮中

2014年10月,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,一群關心野溪生態的夥伴,組成野溪小組,每個月選定一條溪,進行實地踏查,記錄台東野溪現況,也希望透過公開調查資料,與大眾及公部門對話,進一步影響政府決策和制度。

【東台新聞】2016/04/27 野溪整治多用水泥 生物棲息受阻隔



東台有線電視  採訪野溪小組調查溪流構造物的過程

【東台新聞】2016/04/18 海洋廢棄物 碎屑垃圾最致命



東台有線電視  採訪野溪調查小組清理海洋廢棄物的過程

【新聞資料】食蟹獴是台灣唯一


文圖轉自黃美秀臉書

連我沒唸過書的阿母都看得出來,但為何這麼多人都無感??
何謂"優質或環保企業"??
社會成本算進去了沒? 政府或環評何時醒過來?

以下是2013/1/9 我幫人間福報的專欄提供的文章
其中 食蟹獴 是我台大動物研究所期間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,感情深厚。重點是我阿母的話!!
希望可以提供大家(包括政府和企業)一些省思:
我們到底要留下甚麼給我們的下一代?? (世代正義)

獴!這是什麼東西?
臺灣有一類動物似乎只有老一輩的人才認識,因為牠們本來廣泛分布,但卻因自然環境惡化或棲地消失,而使牠們日益稀少或甚原離人群。牠們就是「狸」,台語俗稱「BA-」(意指狐狸),而中文本指野貓,日語則指「貉」。但稱為「狸」的動物,卻不一定和貓有關,例如果子狸(即白鼻心)、香狸(即麝香貓)、竹筒狸(即黃鼠狼)。不易見到這些動物當然多與牠們晝伏夜出的行徑有關,但還是有少數會在白天大辣辣出現的,例如食蟹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