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

2015年11月29日 呂家溪出海口記實

從利嘉溪到知本溪的海岸,有一片連緜的木麻黃海岸林,捍衛著內陸一般稱為知本開發隊的農地。這一處的海岸線是少數沒有消波塊設置的沙質海岸。呂家溪出海口的位置,大概正位於利嘉溪出海口和知本溪出海口的中間。在今年11月29日 Google Map 上查詢到的地型圖,還可以見到保有一小塊的積水水澤,實際上現地是沒有那處水澤了,但現地地型上還是可以看出滿水位和枯水位時的地型落差。


在今日呂家溪出海口所見,溪內的水尚不斷流入大海,但溪水未能直接與海水相匯交融。這樣的情況,在十一月算枯水期的時節,算是挺正常的台東縣溪流狀態。值得注意的是,呂家溪實際狀態是溝渠化的樣貌,溪中的水算是農業灌溉用的水源。








如此一來,在出海口所流動的溪水,遭受農業化污染的情況非常明顯。一走近溪岸,就可以聞到濃厚的臭味。溪水黃濁,稍微較深之處則無法透視溪床的砂礫,臨近海岸伏流化之處,黃濁的水泡層層堆疊。





海邊廢棄物的現象,可能是全球化共有的。不過,今日在呂家溪出海口海岸所見到的垃圾,絕對是本地居民所留下來的。







像呂家溪這樣子,受農業肥料、農藥所影響的溪水,溪裡面看不到蜻蜓、魚類等生物。這在台東縣的溝渠化水道已是普遍到正常化的狀況。已致於一般民眾,甚至是當地居民從小到大都見慣了。可是,最可怕的不就是這種大家認為本來就該如此的溝渠化溪流,它不應該是這樣才對吧。在台東縣這樣被視為生態觀光資源豐富的地域,物種的多樣化不是應該遍佈於每一處的水流之地嗎?台東被稱為台灣的後山,受文明污染的程度就少於西部,怎麼連一條農業灌溉用溪流,都無法見到最普通的生物。









從今日呂家溪出海口所見,就可以理解溼地環境為什麼被稱為大地的腎臟。溼地的存在,讓受農業影響的溪水,在溼地的植被、微生物…等分解之下,再經由伏流化過程,由土地過濾水分子慢慢的滲入進海水中。溼地的生態環境,是保障大海純淨的天然淨化工程,沒有人為的設施影響到自然界的原生狀態。呂家溪的出海口,雖然今天沒看到溪水與海水直接相匯,但在雨水充沛的季節,可以想見有不少看得見的垃圾及看不見的農業污染,隨著大量的溪水進入大海。




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

20151113水保局首度與民團對談野溪治理


為什麼會有這場座談會?

不忍見溪流的原貌逐漸被人為改變,荒野台東分會野溪調查小組於2014年10月成立,至今走過東海岸16條溪流,記錄台東野溪的現況,包括觀察工程造成的影響,以及生態環境,希望透過記錄及公開調查資料與大眾及公部門對話,進而有機會實際影響決策和制度。

2015年7月,野溪調查小組帶著記錄資料,拜訪水保局台東分局局長王志輝,王分局長在討論中提出民間與官方共同辦理一場座談會的構想,希望讓水保局人員、設計公司、各鄉鎮公所及民間團體,可以對彼此的想法多一些了解。

我們抱著可以和更多人分享及對話的心意,與水保局台東分局共同規畫了這場會議。

談了些什麼?

11/13在水保局台東分局舉辦的「野溪治理安全並兼顧生態環境永續經營座談會」,是首次水保局官方與公民組織的正式對話。

野溪調查小組生態組組長魏嘉俊分享調查經驗指出,固床工及堤岸等工程阻礙生物的垂直及橫向移動、破壞植被及棲地、影響水量及濁度,許多溪流缺乏洄游型的蟹類及魚類,生物的分布變得破碎、零星。難得記錄到數量極為稀少、只分布於東部的剛毛假方蟹,以及溪流食物鏈上層的一級保育類食蟹獴腳印及屍體,顯示了維持台東野溪健全完整之重要性,以及野溪珍貴之處。

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

2015/11/08太平溪踏查

2015年11月8日的野溪調查準時於早上七點半開始,這次的任務是沿著太平溪出海口觀察人工生態濕地工程的現況,首先看到太平溪左岸出海口的汙水處理廠 預定地,目前處於閒置雜草蔓生的狀態,有一條惡臭的人工排水溝沿著太平溪排向大海,排水溝應該是市區汙水道連接過來的家庭廢水,期間還看到白鷺鷥會在排水 溝旁尋覓食物,由於太平溪出海口有不少釣客和專程前來玩水的遊客或居民,沿著溪岸垃圾量十分的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