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

新橋溪調查1040117

因為環境不熟,常常,我們只是一路的向北而行,並無事先規劃該在哪裡停留;但這個月的踏查,我刻意的跳過了一條溪,這條溪是留給下個月的野溪調查;因為下個月有老師與我們一起走溪,需要留下經典的野溪整治範例,給伙伴們學習

 車在台11線上,視線被橋下壘壘的大石吸引,不再是前幾次看見的堤岸


順著橋邊的野徑往出海口走,這條路,不是人走出來的,是車子開出來直達海邊的路,兩旁及防風林下堆積了大量垃圾,可以明顯的看出來,大部分是有心的丟棄,有生活垃圾,也有事業廢棄物;在空曠的海邊我還是可以嗅聞到久遠的腐味
出海口海廢調查已是野溪小組的必備作業,但我們只做出海口的小範圍,主要是瞭解海廢來自海飄而來,還是隨河流而來;海岸的垃圾存在,是需要向台東縣政府及東海岸管理處反應的

北望都蘭鼻

南望新蘭漁港

出海口看見的佈置
這應該是原住民的「作向」,是巫術的一種,是傳統治病的一種方法;遇到這樣的佈置,不要去碰觸,不要去跨越,尊重最好;這是我所知道的,如果解讀錯誤,歡迎指正;這也是在多元的台東才較有看到的機會

千鳥溪出海口也是沒口狀態,而且藻華現象明顯,溪口底泥限制溪水下滲,形成河口生物棲地
野調以來,第一次在如此自然的巨大石頭間跳躍

看見這樣的自然河道,真不知,如果要整治,會是怎樣的說法
因為觀察到往上游並無明顯農田及住家,且溪流較短,所以千鳥橋溪的探勘就只到千鳥橋兩側
踏查小組再轉往鄰近的今日預定溪流,新橋溪

往橋下望,有點懼高

牛樟幹嘛皺著眉頭,下溪有困難嗎?

 野溪小組第一次出現需要真正面對下切溪谷,幾個伙伴分別探勘出適合的3個路徑,各自挑戰下溪;不同的路,相同的是最後一段都得溜滑梯,也就是說,這樣的路徑下的去,上不來,回程需另外尋找
高高在上的台11線,苦蘵專心的紀錄觀察資料,像學者對不對.....苦蘵本來就是


新橋溪非常多的大石塊,他絕對不是水泥塊...只是好像


新橋溪還是沒口溪,溪水沒有直接與海水相連;在沒口的前段,出現了大量的垃圾,看垃圾種類,以及剛才走過的河段,現場判斷應該是大潮從海面帶來,這其中包含有大量的隔熱用泡棉,這些泡棉會使用在廚房隔熱,空調保冷以及屋頂斷熱等,所以一定是違法丟棄的事業廢棄物;待走到新橋溪的舊台11線橋下看見大量被丟棄的垃圾,才從新界定這一堆是溪水沖來的
南望,有許多行走海岸的在地人,研判是撿石人
北望都蘭鼻斷崖,近處的石頭五顏六色,型態多樣,東海岸海邊真是最豐富的地質教室

橋底抬頭望台11線新橋
 


野溪調查第一次有意識的溯溪,雖然我們全無溯溪裝備,但意思到了;天然的河流岩石與植物形成的障礙,沒有辦法輕易的通過,所以體力上是這幾次以來最大的挑戰,當然也就在最長的時間裡走了最短的距離;柳暗花明,野調小組成員在穿越重重障礙的同時,不忘觀察,討論,紀錄我們的任務
左側可看見砌石黏附在水泥上,這是早期堤岸的施工方法


從新橋溪底望台11線舊橋,圓弧形的橋孔,充滿了歲月的印痕,如果不是橋下的水泥護坦及固床工,不留空隙的填滿土壤的呼吸,高高豎立的障礙,選擇性篩選有能力通過的生物;如果不是橋下大量被丟棄的垃圾,散發著噁人的氣味,橋下林蔭水流,應該是生物美好的生命棲地,也不失為人類沉靜.思考.發呆的好所在

整體看,新橋溪因為河岸高聳,在探勘的這一段河流,並無太多的人為工事;就在橋下,工程人員在設計及施工橋樑時只聽從人的利益觀點,考量保護橋樑安全,崇尚鋼筋水泥的魅力,大量的在河道面鋪上水泥,沒有一絲念頭起於水中生物的生命,完全沒有思考工事與自然河道的調和,也就是美的缺乏症候群

新橋之為新橋,就因為舊橋在這裡

這一段從新橋南端拐進來的舊省道,已經變成陸客光臨水往上流風景區的專用道路,在台東這樣因為省道截彎取直所留下的曲徑,其實是非常不錯的秘密私房景點

最近一位在台東從事旅館經理人的朋友告訴我,他常安排到台東深度旅遊的台北有錢人到水往上游一遊,乍聽之下我嚇了一跳,心裡自問,該景點不是已被陸客攻佔,毫無品質可言嗎?
友人說,他導遊的遊客,幾乎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,一定逃回車內,他才會將帶他們到此一遊的深度想法與他們分享.....有趣的深度旅遊點......是不是

----大冠鷲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